蒜我一份
北漂青年的“海口蒜”拚搏|台灣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|【台灣真善美】
【台灣真善美】991-2 雲林是台灣最大的蒜頭產地,每五顆國產蒜中,就有一顆來自四湖鄉。這種生長在海邊的海口蒜,為了抵抗海風,結球特別堅實,也更加的嗆辣,但過去知名度不高,北漂青年林煌智為了打破市場長期被盤商壟斷的局面,於是帶著太太返鄉,從零開始當起了蒜農,不僅成立合作社,另闢通路要為海口蒜搏生機,開發出黑蒜麵、糖醋蒜等產品,努力提升海口蒜的價值。
✦台灣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
受訪者:林煌智 電話:0937-046-604
地址: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中華路40之1號
✧店家資訊,依店家實際狀況為準✧
《請問 今晚住誰家》竇智孔、黃鐙輝、是元介繼續雲林走透透,尋找願意提供打工的”乾爹”?!學習千年古法黑餳麥芽大開眼界!小時吃的麥芽糖原來這麼”厚工”?!協助採收製作黑蒜,新鮮蒜頭香辣夠勁、黑金蒜吃出健康!三人目標其實鎖定蒜味爆滿的吐司,滋味簡直”蒜”到噴火!號稱蔬菜牛排的洋菇耙土過程環境嚴重缺氧,竇哥竟想放棄乾爹直接落跑?!乾煎洋菇香氣十足,享受爆汁讓輝哥尖叫不停?!
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,東森超視33頻道週一至週四晚間10點「請問今晚住誰家」!
主持群:竇智孔、黃鐙輝、是元介
台灣正宗海口蒜 TAIWAN 368 ESG
拜訪雲林縣四湖鄉林厝寮北漂青農林煌智 每五顆國產蒜就有一顆海口蒜 如何分辨市面上充斥著偽裝雲林蒜頭的進口蒜 盤商收購價與市價的差異?
來去鄉下吃自己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unlinlongstay
台灣海口農量生產合作社:https://haiko.tw
拍攝:SAMSUNG Galaxy S22 Ultra 攝影:GOPRO HERO11 BLACK 攝影:insta360 one x2 空拍:DJI Mini 3 Pro
#台語 #白牌機車 #YAMAHA BWS#機車旅行 #巧克力胎 #空拍 #台灣368 #ESG #海口蒜 #海味蒜 #北漂青農 #林厝寮 #蒜頭 #雲林縣 #四湖鄉 #慣行農法 #自然農法 #洋蔥 #盤商 #寡佔 #蒜農 #風頭水尾 #機械化 #地層下陷 #來去鄉下吃自己 #理事主席 #台灣海口農量生產合作社 #照服員 #永續發展協會 #亮雲科技
海口青年拯救海味蒜!林煌智當蒜農組合作社,打破寡佔市場,大推「長鬍鬚的蒜頭」
上下游記者 楊語芸 ·愛地方·
又是蒜頭上市季節,大家聽過海味蒜嗎?種在雲林四湖「風頭水尾」處,蒜頭為抗逆境而長得更粗壯結實、更有滋味,每五顆國產蒜就有一顆海味蒜,但消費者鮮少聽聞它的大名;蒜頭常年高價,盤商個個開賓士,蒜農卻只能騎破摩托車;蒜頭種植及採收需要大量人力,機械化卻困難重重。海味蒜嗆辣,吃來會讓人流淚;不過蒜農愈種愈辛酸,個個欲哭無淚。
為了挽救家鄉,返鄉青年林煌智下田當蒜農。他還組織合作社,開創不一樣的通路。期間面臨無數困難,他以「臥薪嘗膽」來自惕。海口人拯救海味蒜的故事,請搭配香腸一起閱讀。
.jpg)
想幫家鄉作點事 蒜農「一語點醒夢中人」
林煌智早在 15 歲就北上唸書,學成後留在台北作生意,生活的忙碌與返鄉的次數成反比。難得回家一趟,他卻發現夜裡常聽到救護車鳴笛;村頭庄尾一定有人在搭棚子(鄉下傳統的治喪習俗);去年還看到的叔公、阿伯,今年已經不在了。本想在台北打拚、退休後返鄉,但林煌智自問:「如果家鄉被自然滅村,退休再回來有什麼意義?」
抱著想要為家鄉做點事的初心,同時也倦於台北的壓力,林煌智說服太太一起搬回四湖。鄉下生活開銷低,他每天四處閒晃、找親戚泡茶聊天,有天在廟口被某位阿伯問道:「你是學行銷的,為什麼不幫幫我們蒜農?」
林煌智被問得一頭霧水,在他的印象中,蒜頭價格好,從未聽過崩盤,蒜農需要什麼幫助?阿伯指了指身邊快要解體的摩托車,「販仔(huàn-á,指盤商)都是開賓士,你覺得錢被誰賺走了?」這話讓他驚覺,在家鄉的自己多麼「不接地氣」。
蒜頭市場被寡佔 集資闢通路也無法解決困境
他深入瞭解才知道,蒜頭產業長期被盤商壟斷,既沒有分級標準,價格也是他們說了算。每到蒜頭產季,盤商就會放出消息,用「幾百個貨櫃的蒜頭要進口了」的說詞來壓低台灣蒜價。而且盤商間有價格天花板的共識,農民則像散沙,「他們招數很多,而且掌握各大通路,根本是『穩贏』的」,林煌智道出蒜農的無奈。
既然知道問題的癥結,林煌智便想找金主募資收購蒜頭,給農民較好的價格。「一問才知道,要當蒜頭盤商,五千萬只能買到入場券,想要呼風喚雨、改變遊戲規則,非得有十億元現鈔來周轉」,他親見大盤商用布袋裝現金,帶著點鈔機來產地收購蒜頭。有外人想入行會被「關心」,大盤商還會警告通路不准跟他們進貨,市場完全被寡佔。
更重要的是,林煌智就算能夠集資對抗盤商、另闢通路,但開公司就要賺錢、要對股東負責,利益無法回到農民身上,做得再成功,至多也是成為另一個大盤商。「農民的困境沒能解決,年輕人就回不來,這完全違背我返鄉的初衷。」
.jpg)
成為農民 取得蒜農的信任
林煌智是象棋高手,象棋講究看、算、斷,「凡事要先看懂局,再來思考相應的策略,如果盤面不容許進攻,再積極也沒有用」,他思前想後,並與其他夥伴討論,覺得合作社是唯一解方。
不過台灣農民一向單打獨鬥,林煌智花了許多時間與農民溝通合作社「風險分擔、利益共享」的理念,他們仍然無法接受。林煌智分析,過去他不曾務農,「農民如何信任我」,若想要一步步拆解農民的困局,就必須深入瞭解他們的處境。剛好父親有一塊荒廢的農地,他發下豪語,要拿鋤頭當農夫,讓家人大吃一驚。
雖然身處農村,林家不曾有人務農,下田真的不是件單靠毅力就能完成的工作,瘦小的林煌智種田只能用「險象環生」來形容。破皮撞傷、全身痠痛都算小事,有次在田裡摔倒,整桶農藥全倒在他身上,還好沒有中毒。面對艱難的環境,海口囝仔打死不退,他跟著蒜農一步步學工夫,慢慢也變得像個「圈內人」,說著「行內話」,例如跳溝仔(thiàu kau-á)是培土,火犁仔(hué-lê-á)是耕耘機。幾年下來,願意改變的夥伴愈來愈多,合作社目前有 30 位社員,林煌智用集體的力量,改變蒜農人生。
.jpg)
轉型機械化不易 困難一一來解決
蒜頭種植與採收需大量人力,缺工問題嚴重,蒜頭產業必須全面機械化。
不過蒜頭種植的 200 天中,僅有頭尾用到機械,農民不太可能花高價採買利用率低的機械,廠商就沒有開發的動機。再者,蒜頭種植因地制宜,依照土壤的保水性,從一畦種兩行到一畦四行都有,機械如何設計?更重要的是,台灣蒜頭之所以好吃,是因為農民等到蒜葉枯萎到只剩下三、四片黃葉再採收,但「在欉黃」的蒜頭容易倒伏,機採不易。
為了突破種種困境,林煌智用自己的農田來實驗,全力配合台南農改場的機械專家,希望好用又便宜的機器趕快問世。過去,農民 8 月要種蒜,6 月就得開始剝蒜種,林煌智用合作社的經費買來國外的機器,一部機器可以抵 100 個人力,「現在只要種蒜前一天把蒜球交給合作社就可以」,貼心的服務也讓蒜農更明白合作社的善意。
合作社也協助蒜農申請產銷履歷,對於拿筆遠比拿鋤頭更困難的老農來說,真是天大福音。不過合作社目前沒有經費可以僱用人力,一切都靠林煌智,「走在比較前面的人就是要多付出一些」。
.jpg)
突破盤商壟斷困局 建立蒜頭分級標準
在蒜頭多被盤商收購的市況下,林煌智試圖打開直購的通路。他盤算著,如果成立一個萬人 line 群組,一個帳號代表一個家庭,每個家庭只要一年買 20 斤的蒜頭,他就可以賣掉 20 萬斤。不過一萬人帳號不易,一個家庭一年也吃不了 20 斤的蒜頭,更讓他灰心的是,這樣連林厝村的蒜頭都賣不完,遑論四湖鄉、甚至整個雲林!
「直接賣給消費者利潤雖然高,但數量終究有限」,林煌智也發現,農民習慣與盤商交易,一次拿回一大筆現金。摸著石頭過河,林煌智判斷,與中端業者契作才能突圍,像是大型餐廳或是市場菜攤,「一個菜攤一年賣 5 千到 1 萬斤蒜頭不是問題」。
既然要面對市場,林煌智認為應該建立品質標準,才不會讓有話語權的人以「品質不佳」來壓低價格。他希望依照蒜球品質分為 ABC 三級,價格依級別有明顯差異,由合作社媒合業者和農民契作,業者可以拿到正港台灣蒜頭,農民也可以獲得更好的價格。
-.jpg)
蒜頭要買「長鬍鬚的」 端午節前買少少
林煌智提到,蒜頭採收後需日曬 45 天才能長期保存,3 月到端午節間上市的蒜頭僅把表皮曬乾而已,他建議這段時間買兩個星期能吃完的蒜頭量就好。
比起鮮採,曬乾的蒜頭重量少了 35%,價格會比較貴,不過儲放時間也比較久。另外,日曬的蒜頭有種「日頭的香氣」,許多老饕會指名購買。如果要作藥膳,中醫也會建議買日曬蒜頭。林煌智補充,乾燥的蒜頭久放後還是會發芽,然而機器熱烘的蒜頭受熱平均,發芽的時間會比日曬蒜頭更晚。合作社販售的日曬蒜頭比較貴,但盤商反而給熱烘蒜頭較高的收購價。
另外林煌智也建議大家指名購買「長鬍鬚的蒜頭」。台灣蒜深受消費者喜歡,但價格比較昂貴,盤商常混入進口蒜壓低成本,並假裝是台灣蒜來販售。為了「偽裝」成功,他們要求蒜農必須把蒜根都剪乾淨(進口蒜都不會帶土、帶根),還佯稱「消費者不愛髒髒的蒜頭」。
其實帶根的蒜頭保存期更長,農民也能省一道工序,盤商顛倒的黑白需要消費者來扶正。林煌智認為,如果消費者堅持買帶根蒜頭,菜攤就會要求盤商供應,盤商只好請農民保留根鬚,這才能讓台灣蒜頭產業愈來愈健全。
.jpeg)
活絡地方必須用原來的產業
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除了出售蒜頭,也製作各種蒜頭加工品,提高農作物的價格,慢慢打響海味蒜的名聲。蒜頭之後,林煌智未來打算解決花生和硬質玉米等糧食的問題。他認為地方創生不是空降外來的價值,而是升級原有的產業來活絡地方,讓年輕人願意返鄉。
回顧五年前的初心,林煌智坦言滅村的危機還在,但先行者不能裹足不前。他土生土長,擁有在地優勢,家人又給予全面的支持,「我只能自己先做,如果成功帶動就是賺到;如果不成功,至少我也努力過」。記者進一步詢問,從目前的局看來是否成功?他謙稱「還在努力中,還有機會⋯⋯」但笑容中卻充滿得意。
June 2022
來這裡約會不用怕大蒜味! 隨海風走逛雲林四湖品蒜香、賞海邊森林及夕陽美景!
文|下港女子・攝影|朵朵

雲林四湖所產蒜頭飽滿,辛辣有味 ©下港女子
若驅車沿著濱海的台17線,路經雲林,四湖即夾在台西和口湖之間,花點時間在這裡感受蒜頭的香氣、海岸植物的頑強和沿海的陣陣強風,真切地烙印在旅途記憶,難以忘懷。
蒜頭是台灣小吃必備辛香料之一,全台生產的蒜頭約有90%來自雲林,當中又以來自臨海的雲林四湖最多。隨著蒜香一遊這迷人海線小鎮,如同這裡的蒜頭,在面臨劣勢環境,仍有十足精采等著發掘。
嘗嘗吹海風長大的蒜頭
蒜頭一年一收,農曆年後至清明之間即是採收時節。從田裡採收後,四湖人家紛紛搭起掛架曬蒜,這一曬至少得花30~45天。這段期間除了隨時見雨行事,每晚也得將帆布蓋上避免蒜頭被露水沾溼,隔天早上再掀開,日復一日,直到立夏,才能開始整理出貨。等到節氣約白露(國曆9月初)前後,農家再將一顆顆蒜種種下,期待半年後的好收成。
小小一粒蒜頭蘊藏著四湖人的驕傲,雲林沿海一帶風勢強,土壤鹽分高,地勢又較低,遇颱風時常氾濫成災,極少作物能在俗諺「風頭水尾」的惡劣環境下安穩茁壯。然而四湖的蒜為了適應生存,將養分全貯存於一球球鱗莖,結球堅實,蒜瓣口感亦厚實多汁;海風的鹽分也成為增添蒜香與辛辣的助力,宛如海口囡仔(hái-kháu gín-á,海邊長大的孩子)不服輸的嗆辣精神。
跟著返鄉青農林煌智從親自揀蒜開始,學習挑好蒜頭以及儲存小訣竅,再經過簡單幾個加工步驟,在家就能做蒜頭酒、黑蒜頭;甚至蒜頭外那層薄膜,加進紙漿,也能做出有如貝殼反光效果般的蒜膜紙,深入認識、發掘蒜頭不同面相的潛力。
地址: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中華路40之1號(台灣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)
參與DIY活動,從清土和揀選蒜頭開始,選好蒜頭訣竅是蒜球外觀完整、厚實,輕壓不會塌陷。©下港女子
海岸植物知識之旅 四湖海岸植物園
四湖的海風有多強烈,面積廣達22公頃的四湖海岸植物園裡的植物最知道。隸屬於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,是全台唯一坐落濱海位置的植物園,以海岸植物生態研究調查、精進全台防風林相的結構為主題。
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蔡景株助理研究員說明,建構海岸防風林必須跟著風向思考,以雲林為例,海風盛行從台灣海峽吹向本島,防風林排列方向即與之垂直相對。又西部海岸線多為沙岸地形,必須從「定砂」開始,並由低到高依序決定樹種配置,逐漸將風往上帶,方能減少風沙。
雖然沿海土地貧瘠又海風強勁,鮮少花色鮮豔植物,然而走一趟植物園可以獲取大量知識,理解植物對應海岸的適應特色,同時一睹全台灣匯集在此的兩百餘種海岸植物,感受它們強韌的生命力。
地址:雲林縣四湖鄉中華路62巷80號(需預約入園)
海岸植物園是發展海岸防風林試驗的重要基地,藏有全台各地的海岸植物。
漫步海邊風景 三條崙海水浴場親水公園
逛完植物園,不妨更進一步實際體會海風的強勁。不遠的三條崙海水浴場親水公園,沙灘平直,安全性佳,岸邊擁有整片濃密蔭天的木麻黃,林相完整,同時是台灣中部少數保有寬廣面積防風林的沿海地區。
曾是早年頗負盛名的天然海水浴場,沉寂多時,近年重新活化,更引進國際風箏衝浪組織帶動水域活動。不敢下水,也能在岸上欣賞海面上的玩家們借力使力感受風的指引,輪流臣服在水面滑行的清涼快感;或等待夕陽落下的漫天色彩,將海面染得一大片橘紅,再隨著海浪翻出波光粼粼,沉溺魔幻時刻之中。
位置:雲林縣四湖鄉三條崙海清宮後方
在適當的天氣條件,來到三條崙海水浴場欣賞落日美景,共享絢麗的晚霞餘暉。
風味美食
獨門蒜醬 烤玉米
與在地小農契作的玉米,烤到熟逼出澱粉甜味,再刷除縫隙中的鬚與表膜,確保每顆玉米粒皆能沾上以自家種植蒜頭混合沙茶醬、醬油和中藥材的獨門醬料,嘗來鹹香!
地址:雲林縣四湖鄉保安路27號
蒜味十足 羊肉炒飯、炒麵
四湖亦盛產羊肉,新鮮直送絲毫沒有腥羶味。只見主廚大火一催、鍋鏟快速翻炒,只靠大骨高湯、在地蒜頭和胡椒提味,關鍵15秒起鍋的羊肉炒麵,鑊氣十足。
地址:雲林縣四湖鄉中正路348~350號間(四湖郵局斜對面)
蒜頭小檔案
蒜整株可吃,幼苗為蒜苗、花為蒜苔、莖葉為青蒜,一般常見小小白白的蒜球為其鱗莖,廚房裡的重要辛香料,常用於去腥增味、殺菌。
【雲林四湖】林煌智蒜你厲害 為偏鄉注入活力|用心的產業|360|美麗心台灣
四湖鄉是靠海的鄉鎮,最大的特色就是海風,也因為海風而造就了這裡的蒜頭品質多汁味道辣又香的特色 。混充的問題一直都存在,而林煌智想到一個好的idea,就是教蒜農蒜頭鬚不要剪得太乾淨,讓消費者認清楚有留鬚的就是台灣蒜頭,因為進口蒜頭無法留鬚。林煌智回鄉後除了蒜頭銷售開發問題外,首要之務先了解村里老人家的需求,從關懷老人做出發點。
四湖青農推蒜頭網路平台上線 增加零售.批發推廣
四湖青農林煌智打造的四湖蒜頭日前得到雲林良品的認證,品牌也不斷推出新的蒜頭產品,最近他的線上平台上線,除了方便零售消費者來買蒜頭,也計畫要到四湖蒜農的倉庫做詳細的紀錄,方便批發商未來可以在網路上先看蒜頭,再到產地訂購,希望可以將四湖的蒜頭推廣出去。
種蒜缺工問題嚴重 青農自組大型剝蒜機-雲林新聞網
四湖鄉是台灣蒜頭的主要產地之一,不過卻因為農村人口外流,以及在地農民高齡化的問題,造成種蒜人工越來越不夠,8月份開始蒜農會陸陸續續開始種蒜,青農林煌智爲此自己研究並組出一台可以剝蒜瓣以及分大小的機器,希望可以幫助農民來解決人工不足的問題。
蒜農手作黑蒜頭 營養價值高風味佳-雲林新聞網
黑蒜頭是這幾年相當流行的食品,因為口感好,氣味又沒白蒜頭這麼嗆辣,這幾年很受消費者歡迎,現在防疫期間就有蒜農推出自己在家裡用電子鍋製作的黑蒜頭,不但好吃,白蒜頭變成黑蒜頭之後還可以延長保存期限,避免蒜頭放到發芽不能吃而浪費的情形發生。
疫情衝擊 青農推"蒜瓣極限箱"自救
防疫期間民眾較不要出門,攏轉到網路買菜買食材,不過透過網路買東西,愛雞一條運費,所以就有賣蒜頭的青年農民推出「蒜瓣極限箱」,就是把蒜頭底乎盡碰底超過不免運費的重量,幫消費者把運費 作最大的利用。
四湖鄉是全台蒜頭主要產區之一,因為合適的天氣讓在這片土地種出來的蒜頭,吃起來的口感和氣味很好,不過隨著農業人口老化,現在鄉內種蒜頭的產業也漸漸面臨斷層的困難,為此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四湖子弟林煌智,是決定返鄉,並且這幾年是金努力將四湖的蒜頭打造品牌推銷出去,透過結合網路行銷以及串聯在地資源,希望將故鄉的蒜頭,推廣給全台灣的人認識。
青年返鄉翻轉農業 特色伴手禮新春首選
雲林是農業大縣,這幾年也有很多青年跟青農回鄉,也生產出很多優質的農特產,其中在四湖種蒜頭為主的林煌智用蒜頭做酒、跟糖醋蒜,以及種草莓的吳一庭,自己煮健康好吃的草莓醬,還有麥寮莊惟至用在地食材做蔬菜麵,年節到囉,大家也可以考慮 這年輕人所做出來的好滋味來做伴手禮。
雲林新聞網-返鄉青農初試種蒜 打造獨特在地品牌
四湖鄉有一位年輕的農夫-林煌智,本身在台北從事教育文化產業的工作,兩年前因為父母年歲大,因此回到故鄉四湖陪伴父母,但是卻發現沿海地區的蒜頭,品質優質口感特別,因此下定決心,要將四湖的蒜頭打造品牌推銷出去,也為了要更瞭解蒜頭,不曾做田的他,開始了務農之路,希望將故鄉的蒜頭,推廣給全台灣的人認識。